Tuesday, January 8, 2013

燈滅、人散、戲落幕

(Casa Rosada, Buenos Aires, Argentina)

貝隆夫人只活了三十三年,短暫生命卻像電影,每一幕都是轟轟烈烈。

因緣際會,自己也是在人生第三十三個年頭到訪阿根廷。夜幕低垂,走在五月廣場(Plaza de Mayo)之中,心想這位仍備受阿根廷人視為國母的人物,真的活出那份寧作飛灰、勿作浮塵的豪情,容不下一絲淡泊。

而這個玫瑰宮(Casa Rosada)的陽台,就好像特地為貝隆夫人而建的舞台,讓她震撼人心、牽引心靈,也見證了她的冒起與殞落。

序幕是在1945年,貝隆夫人仍是Eva Duarte,一個由鄉村到布宜諾斯艾利斯討生活、慢慢往上爬成為演員及電台主持的女子,亦與副總統貝隆相戀不久。貝隆高舉討好工人及草根階層的政綱,聲勢日隆,結果被軍方軟禁並強迫辭去副總統職務。眼見情人身陷險境,Eva不惜一切營救,決定冒險在電台號召支持者上街,利用群眾聲勢迫令軍方退讓。

勞動階層擔心貝隆一落台,意味著所有左傾政策都會推倒重來。那一晚,支持者蜂擁擠進五月廣場中,Eva孤注一擲,走到玫瑰宮的陽台,以非凡的演說技巧,宣佈貝隆將參加總統大選,要求軍方立即放人軍方最終無奈同意。那一夜徹底改寫了阿根廷的歷史,而她,只有二十六歲。

貝隆勢如破竹,一年之後正式登上總統寶座,這位原本寂寂無名、被父親遺棄的私生女Eva,也一躍成為第一夫人。在向選民道謝的祝捷會,她再度站在玫瑰宮的陽台,當然沒有像電影《貝隆夫人》中那樣唱著《Don’t Cry for Me Argentina,台下也沒有哲古華拉。她娓娓向群眾說,「你們的苦楚,我一一嘗過;你們的貧困,我親身經歷過。貝隆拯救了,也會同樣你們。」那一夜,三十五萬人同呼吸、同心跳、同歡呼,迎接新時代的來臨。

五月廣場的這一幕,注定成為歷史。

誠然,如此種種在玫瑰宮發生,是有點吊詭的。一百多年前,前人選擇把這座大樓塗上胭脂般的粉紅色,是為了調和聯邦和統一兩派的分歧,因此把分別代表兩黨的紅色和白色混合。但貝隆所行的是赤裸裸的民粹政治,為了取悅藍領階層,製造貧與富之間的對立,兩極容不下中間,而貝隆夫人就正正是這種民粹主義最忠誠的執行者。

但同時,相信沒有人會懷疑,貝隆夫人對低下階層的關顧是真摰的,對自身境遇有所感懷,自然體會工人及貧苦大眾的艱苦生活;為婦女送奶粉、走貧民區為窮人建學校和醫院等舉動,或許有著政治計算,但阿根廷人更願意相信,貝隆夫人的種種童年回憶已成為永久的人生烙印,扶貧濟弱、悲憫孤寡對她來說,是最自然不過的人生選擇。

貝隆夫人註定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人物,永遠成為舞台上的主角。可惜,世界上始終沒有退不下的舞台。1951年,她的病情惡化,徹底被癌症擊倒,疲弱身軀再抵受不了國家之重與及政治之險。那一夜,她帶著倦容站到陽台上,黯然向群眾告別。那個晚上,五月廣場上依舊萬人空巷,興盡悲來,舉國同哀。

燈滅、人散,再精彩的戲,始終要落幕。

(三個廣場的故事,一)

(小插曲:阿根廷人一直對《貝隆夫人》這部電影耿耿於懷,因為覺得劇本醜化了這位國母,電影更曾一度在阿根廷遭禁播。當年電影在阿根廷拍攝時遭受諸多阻撓,但唯獨在玫瑰宮那兩幕,主演的麥當娜親自致函當時的總統,要求在實地拍攝,並奇蹟地獲政府答允。或許因為阿根廷人仍緬懷那兩幕歷史場景,電影既要重塑當時情景,就把那激昂熱情在歷史現場當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。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