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December 23, 2012

曲水有情



(Falaj, Oman)

生活的道理其實很簡單,要麼克服困難,要麼被困難擊倒。

置身於寸草不生、風沙撲面的荒漠之中,「活命」這個主題注定蓋過一切,所謂生活,只能以最純粹的狀態呈現,蒼茫境地只容得下堅強與孤寂,容不下脆弱與退縮。

水是生命之源,因此任何大文明都是孕育自河流。尋找水源,是人類歷史的大科題。認命的,人會遷就大環境,因此古來就有逐水草而居。但在荒漠之中,何處是綠洲?那裡見甘泉?

或許環境越極端,真的更能迸發大智慧。

二千多年前,為了克服水源問題,居住在阿拉伯半島阿曼的民族進行了史無空前的大建設。他們在荒漠之中興建一條又一條的輸水道(falaj)。透過精準的設計,這些水道不用機器扶助,只是利用地勢高低的落差,把遠方高山的水穿越數十公里引進荒漠,再透過細密輸水網,把水引到不同角落。這些水道有不同設計,大部份藏在地下以減少蒸發,有部份則是外露,供人及牲畜飲用,進入村內水道則是縱橫交錯。這個龐大而細緻的輸水網絡,令阿曼人早在二千多年前,就把與大自然角力的形勢扭轉,不再需要「望天打卦」,單靠下雨而來的水過活。

有了水,人就可以聚居,社群因此出現。資源需要小心管理,否則就會出現經濟學者所云的「公地悲劇」(tragedy of the commons) 。其實古代人早就明白這道理,因此,他們竭力想出共同管理輸水網的制度,例如這些水道有私人及公家之分,公共的需要由整村人共同管理及維修,他們甚至創出「股分制度」,每個農田主人都是「持份者」,每年要繳納資金,集資聘請維修人員,確保水道不會失修;每個區域都會根據土地面積獲得一定供水配額,配額可以買賣,由專業的「水計員」執行;為確保各農主不會盲目爭奪水資源引起糾紛,他們甚至編製輸水更表,利用大石作「開關掣」堵塞水道,把水在特定時段依序輸到不同地域。自伊斯蘭教植根中東,後來的水道設計也一定確保水流經回教寺,以體現他們對宗教的追求。

到了今天,大部份古色古香的舊水道被水泥加固了,有點面目全非,但水依舊在流,現代人或多或少仍能撫今追昔,感受蜿蜒水道如何為沙漠中的人帶來活命機會,也促成了社群網絡的出現, 使荒漠生存再不是你爭我奪的求生遊戲,更能孕育出共生共存共患難的情誼。

(三個流水的故事,一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