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25, 2012

新疆有一個樂園

(坎兒井,吐魯蕃,新疆)

如果由我負責設計一所中學的國民教育課程,必定要求校方出錢出力,送學生到新疆。因為一個人只要走出嘉峪關,就會感受到在學校所接受多年的中國歷史教育,是多麼的以偏既全。

中國實在太大了,邊陲地區與中原地帶的文化及國情有天淵之別,但邊疆的民族皇朝,或因中原強盛而臣服之,或因中原積弱而入侵,輾輾轉轉融入中國的文化歷史體系,同樣是中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書本上我們只集中中原華夏的部分,以漢族人眼光去看邊疆,當然只能理解一半的中國。

到了新疆,所有事都要以新角度對待。無情的大地顯示絕對的荒蕪,極端得讓人喘不過氣,大巴在沙漠中緩緩前進,車輪轉動掀起一條長長風沙尾巴,過了一個荒山,另一個又緊接出現,殘酷環境令這裡的文化與「生存」這命題環環緊扣,甚麼精緻文化、吟詩作對甚至是傷春悲秋的情懷都只能靠邊站。這是真正單純為了活命的生存模式,沒有順意不順意、理想不理想可言,人生回歸到原始線上。

以這個視野觀之,就能明白新疆坎兒井的驚人之處。吐魯蕃盤地極度乾旱,但僅數十里外有高山儲積大量雪水,難題是,如何把水穿過陡峭山坡送到沙漠?

由於地型限制,興建運水管道非常困難,他們因此想出更厲害的方法 在山坡上往地下鑿,開挖一個又一個近乎垂直的井(最深的可達九十米),尋找藏在山中的水源,然後依地勢在豎井底打造暗渠,把豎井連接起來,建立一個地下河流網絡,把水引到沙漠盤地,再送到地面民居及農田,以作人畜及灌溉之用。

這項浩瀚的工程,令人可以在沙漠中建立綠洲,在人類歷史上也具重要意義。吐魯蕃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途站,因為坎兒井確保了穩定的水源,令到一隊隊駱駝商隊可以及時在中途補給,以應付穿過塔克拉馬干沙漠(塔克拉馬干的當地語譯正是「進去了便不能出來」)的漫長旅程。沒有這個荒漠中的綠洲,古代不少長途商貿和文化交流無從說起。

也是明白了這些歷史脈絡,再見到掛在遺址門口上「坎兒井樂園歡迎你」這個招牌,便深知不妙。

不得不佩服內地人(漢人?)的智慧,可以把最厲害的歷史遺跡,用圍欄重重包圍,然後在裡面放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裝置擺設,憑空捏造一些所謂「旅遊資源」,結果將遺跡降格至俗不可耐的遊樂園。

坎兒井這個與長城、大運河齊名的中國古代建設,當被「活化」為旅遊區後,套上「坎兒井樂園」的大名,內裡有A版維吾爾族拱廊通道、俗氣的展覽廳、洋溢「濃郁民族風情」的民族街,以及維族歌舞表演廳,一瓦一磚都在提醒遊人,建構所謂具「民族特色」的旅遊景致,可以變成粗暴地扭曲一地文化的災難。

(三個流水的故事,二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