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Change of railway gauge, Ungheni, Moldova)
東歐摩爾多瓦相對落後,但由首都基希涅夫(Chisinau)到羅馬尼亞的通宵火車,卻比想像中舒適。同車人略懂英語,因此我亦可與她簡單溝通,不會雞同鴨講。
不知是否蘇聯遺風影響,鐵幕國家的邊境人員總是目無表情、冷酷到底。火車到達邊境停下來後,關員上車進行過關程序,見到這個亞洲人,便好像碰見恐怖分子那樣端相良久,並審察護照每一頁,務求要找到蛛絲馬跡證明這外來人圖謀不軌,不得要領後才肯蓋離境章,然後拂袖而去,沒有任何笑容及眼神接觸。
手續完成,火車卻繼續停留,更離奇是感到車廂慢慢升起。同車旅客見我露出好像即將被外星人擄走作實驗品的惶恐,便冷靜地告訴我,對,車廂確實在升起 - 因為火車要更換車輪底盤才能繼續前退。
這究竟所謂何事?把鏡頭推至一百七十多年前,當時俄羅斯帝國著手興建第一條鐵路,但興建前必須決定選用甚麼路軌寬度。他們聘請的美國公司極力遊說國王選用比較寛的路軌,而不是後來廣為西歐使用的標準,美其名是為了軍事防禦,避免入侵者輕易而舉使用鐵路。這說法是否有心誤導的警訊騙案,現時已不得而知,但當時國王同意這看法,世界鐡路史就是這樣被改寫。
在十月革命成功後,蘇聯建立龐大政治版圖,興建鐵路網變成要務,工程師也順理成章採用舊制,拒絕與西歐鐵路「接軌」。摩爾多瓦是蘇聯加盟國,鐡路因此用了蘇聯標準;羅馬尼亞則是華沙公約國,因此可以「倖免」,鐡路選用了較窄的西歐標準。
直到今天,軍事防禦的考量已過時,但更改路軌寬度茲事體大、勞民傷財,根本無法實行。因此就算到了今天,仍要這樣費周章地用鐡鍊把各節車廂的底盤拉出來,然後換上新的底盤車輪組合。
這固然有增加就業的附帶作用,也讓遊人大開眼界、大呼過癮。
(三個火車的故事,一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